分卷阅读321
没预料到这一点,他以为和离后meimei即便不回娘家住,也会找个离娘家近的地方独居,这样杨家也好照顾她。 可听她这意思,她竟是要回江南去。 杨家在京城,只怕鞭长莫及。 杨夫人一看二哥的脸色便知道他在想什么,笑道:“二哥放心吧,我跟着婉姐儿回苏州,在那儿无人敢欺负我们的。我闲时还能替她管管内务。” 杨珏看了眼林玉滨,忍不住私下和杨夫人道:“她到底是归宗女,即便你们是婆媳,那也是寄居,只怕多有不便,不如留在京城,你要觉得寂寞,那就回家跟你嫂子作伴,有我和父亲在跟前看着,我们也安心啊。” 杨夫人淡淡的道:“二哥多心了,婉姐儿是我儿媳,如同女儿一样的,就凭这次她为我做的这些事,你觉得我与她回了江南回受委屈?” 杨夫人道:“就是受委屈,那也不可能是她给我受的,而是别人,到时哥哥再帮我们就是了。” 爹是她爹,哥也是她哥,但她回了娘家才是外人呢。 在他们心里,能排再她前面的人太多太多了,但在婉姐儿那里,除了林玉滨,只怕就是她了。 所以自然还是跟着婉姐儿自在些。 最要紧的是,她也想就近守着二郎的墓,若能帮衬到婉姐儿就更好了。 所以从拿到和离书的那一刻起她就决定了要随林清婉回江南。 看了眼二哥,杨夫人忍不住提了句,“二哥,你也知道,我就只有二郎一个儿子,婉姐儿一个儿媳,所以我那些东西百年后除了给你们留些念想,我想全部留给她。” 杨珏微微一愣,然后理所当然的点头道:“那是meimei的东西,自然由meimei来做主。” 杨夫人就松了一口气,她和离后二嫂只来过一次,还是带的小侄子,她虽不露骨,但谢夫人还是明白了她的来意,这是看上了她的财物了呢。 要是几天前,犯了左性的杨夫人说不定会当场闹出来,把人赶出去,但现在,她那股气xiele,心态平和了不少,只当没听懂二嫂说的话。 她此次提起这事就是为了告诉杨珏,将来她要是死了,留下的遗嘱是要把财物给林清婉,那就是出自她的本意。 杨珏还不知道他妻子的事,见meimei下定了决心要回江南去,便微微叹了一口气,回去便和妻子说,“准备两份丰厚的呈仪,等meimei和林郡主回苏州时送去。” 杨二太太一愣,问道:“小姑也要去苏州?” 杨珏微微点头,“她要跟着林郡主过,自然是回苏州去。” 杨二太太忍不住抿了抿嘴道:“你和父亲都在京城,大伯说不定什么时候也调回京城了,一家子都在这里,小姑怎么非得回江南去?” “她习惯了江南,且二郎的墓在那边呢,她总要亲自看着才安心。” “那她的那些店铺庄子怎么办?”杨二太太问,“她远在江南,只怕不好管吧。” 当年杨仪很疼女儿,准备嫁妆时除了在江南一带买了些产业,京城这边也有不少。 就是为了不管她是在江南cao持祖业,还是跟随丈夫在京城任职都有嫁妆依靠。 杨珏道:“以前怎么管的,现在就怎么管呗。” 他瞥了妻子一眼道:“meimei是管家的好手,这外头的事也从来难不住她,你放心好了。” 她放心? 她怎么可能放心? 不过看到丈夫的那个眼神,她便知道自己心中所思所想是不可能实现了,她垮下肩膀来,闷闷不乐的背过身去。 也不知道小姑怎么想的,有钱不留着给有血缘关系的侄儿,竟是要带去外人家中。 杨珏蹙眉看了眼她,转身离开,父亲就要回来了,他还没想好要怎么跟他说呢。 杨珏有些发愁,林清婉更愁,谢夫人是和离了,可她却还不能离开京城这个是非之地。 因为今早她进宫和皇后娘娘暗示会尽早选个好日子启程回苏州时,皇后说了,“怎么那么急,何不等过了中秋再走?” 皇后一脸忧伤的道:“你们几个孩子难得聚齐,便留下过个团圆节吧。不然错过了这次,下次齐聚不知要到何时。尤其是你和如英,一个在南,一个在西,难得可以相聚。” 林清婉还能说“不”吗? 可现在京城的水正深,且她还把水搅得更混了,一个不小心她就有可能被拖到深水之中。 她忍不住叹气,“果然是一报还一报,谁也逃不掉。” 她把水搅浑了想走,就算现在还没人察觉阻拦,可老天爷也看不下去了。 既然走不掉,她便沉下心来等待。 郡主府闭门谢客,连下人都很少出门,客居郡主府的卢瑜和周通等人也不再出门,开始闭门苦读,为进士科考试做准备。 林玉滨回绝了所有邀请她出去玩的朋友,开始每日跟在姑姑和杨夫人身边学习。 她跟着林清婉读书,跟着杨夫人学琴,每日都安排得满满的,倒不觉得无聊,只是偶尔会觉得在家呆烦了,很想出去走走。 但想到姑姑的叮嘱,便又耐下性子来继续读书学琴。 林玉滨却不知道,近来外面可热闹得很。 先是谢延与其夫人和离,这本来就已经够令人惊讶了,更让人瞠目的是他们和离书上的理由。 大家都知道和离多半是男方的原因,除非对方是个宽厚仁善之人,不肯让前妻背负骂名,所以选的和离,不然大多数男人都会选择休妻。 而谢延显然不属于宽厚仁善之人,那么他为什么会和离,还是以这样的理由呢? 那肯定就是因为理由是真的,且他或谢家还有大把柄落在谢夫人手上。 大家看热闹正看得兴起,很想深究一二三。别看六部都是一群大老爷们,其实他们也八卦得很,面上装得再严肃,一股八卦之心依然熊熊烧起。 回家再被妻子这么一问,更想打听了。 于是谢延走哪儿都被四周若有若无的目光盯着,烦不胜烦。 尤其是户部那群年轻的官员,他们负责的事比较杂和轻,所以当初谢延来和离就是他们给办哒! 一群小伙子沾沾自喜,以为自己办了这大梁第一例的和离案,然后就被前辈们普及道:“要说和离啊,这还真不是头一例,民间百姓那儿是否有和离还得发文到各县询问,但我等所知道的,这不过是第二例而已。” “那第一例是谁?”年轻官员们就好奇的问。 前辈们摸着胡子笑笑,意味深长的对他们道:“这个嘛就不可说了,那对夫妻虽无人在朝为官,但两家的地位,啧啧,那可就不是谢杨两家能比的了。” 所以当年那事虽闹得大,却也只是相近阶层的人才知道,不像现在谢杨两家,闹得百姓都听闻了,街头巷尾皆是议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