柚子小说 - 耽美小说 - 升官发财在宋朝在线阅读 - 分卷阅读74

分卷阅读74

    对待——别人还神游天外时,他已将昨日之事全部抛之脑后,专心致志地答起题来了。

    况且他因休息得当,此时精神抖擞,神气充沛,单是形容气貌,就比周边人不知强上多少。

    连主考官杨庐都不可避免地注意到这位年纪在最轻的一列,却镇定从容得极其与众不同的士子了。

    论策同诗赋一样,命题范围皆广,但凡经史子集,皆可出题,还有可能结合时务。

    不过,昨日所考的论,是以观其所以是非于古之人;今日考得策,则是以观其所以措置于今之世。

    且因论只试一条,策则需试五条,不管出于什么考虑,考官在命题时,都必须将三种策都囊括在内:以儒家经典为题的经义策;以历史事件为主的子史策;以及以时事政务为主要内容的时务策。

    这次虽未跟昨日一样幸运地押中题目,但类似于后世议论文、不需讲究韵律的策,陆辞可向来是不虚的。

    跟诗赋一比,这简直称得上是他的强项了。

    陆辞与昨日一样,打好腹稿,估算好大概字数,才不急不缓地下手——即便策同样只设下限,没有上限,可时间限制,就注定不可能像省试殿试那般动堪七八千字,而得悠着点来了。

    陆辞还有轻微的强迫症,为追求整洁,他索性让五篇策的长度保持基本一致,字数差距不超出一百。

    这样既是为了防止让人看出他的侧重或偏好,也是为了避免给人以头重脚轻、规划不足之感。

    不过,陆辞虽答得顺利,还是感到有些意外的。

    在他推测中,应该是不重时务的这位主考官,竟然出了整整三道时务题。

    被大多考生偏好、也更那首的经义和子史策,则只各出了一道。

    以至于前两题还能洋洋洒洒,后三题则焦头烂额,不知如何下笔者颇众。

    更使他感到几分微妙又熟悉的是,最后一题,竟然是问广州背靠白云山的某县水苦而浑浊,百姓汲水工序繁琐,如何长解此困……

    陆辞陷入了挣扎。

    要不要偷懒炒炒冷饭,再详述一回自己上次写过给官府、最后却不了了之的自来水系统的提策?

    作者有话要说:  注释:

    1.誊录制度的作用真的无比强大,能阻止考官凭私情决定考生前途,不过这会儿还没有施行。

    其中两个最著名的例子,就是仁宗嘉佑四年,欧阳修为殿试考官,想要黜落刘几,但因为誊录 封弥后辨认不出是谁,欧阳修才批阅卷子的时候,猜测某份是刘几的,就黜落掉了,谁知那份卷子是萧稷的。最后刘几凭自己才识中了状元,让欧阳修都大吃一惊。(卷九)

    第二个例子,则是苏轼。他在元祐三年知贡举时,为了让“苏门六君子之一”的李麃中,据所说,还曾尝试用人情预买题目。在批阅卷子时,他以为找到了李麃的卷子,大喜说这个绝对是李麃的,让其通过,结果不是,李麃还是落榜了……

    2.上请=进问题意

    七之五里提及,省试殿试中如果不明示题目出处(我没找出解试不可以的资料,就推测也可以),应举人是可以上请的。

    通过上请来翻书作弊的行为,也曾被欧阳修所描述。在上章的作话里已经做了注释了,就不再详解了。

    3.挟书的惩罚

    参考自三之一。

    殿一举即为下次贡举时不得应举,殿二举则意味着两次贡举都不能参加,不以赦原,是表示连大赦天下也不能减免。

    4.巡铺官捉到舞弊之人,是有赏钱的,最高达到五百贯(如文中所说)。

    因此也出现过有人为了得赏钱而诬陷士人的事情了。后来规定,必须有确凿证据,才能判定。(就如某人身边捡到纸团,不能就说是某人参与了舞弊,必须有更加确凿的证据)

    五之六至七

    5.策的类型和命题范围如文中所提,不再详述()

    直到庆历四年,范仲淹尝试改革取士的侧重点,策论都一直不怎么被重视的(不过很快就变法失败了);之后王安石再度改革贡举,才真正轻诗赋,重策论。

    第四十五章

    单纯照搬或扩写自己提过的策略的话,当然省时省力,却也不是没有顾虑的。

    一是他当初为引起官府注意,是以题壁诗的形式,留在了人来人往的亭台处的,不知被多少人看到过了,也不知有多少人会记得;二则是官府一直对该策悬置不用,不曾见半点动作,也侧面证明了其并不赞同的态度。

    陆辞见时间充裕,又为求保险,索性麻利地阐述了上中下三策,又按影响力来分了近远。

    上策为派吏兵探寻致水污浊的源头,设法根治,或视周边情况,看是否能借用竹筒建起自来水系统;中策为增设临近江河道的分流,导入净水的同时,官府亦可鼓励百姓各自凿井,且为此提供一定资助;下策从临县调度水源供人使用,农地则改种耐该等水质的庄稼……

    陆辞文思泉涌,奋笔疾书,很快就清晰明了地罗列干净了。

    在简单提及自来水系统时,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,他委婉地提了一句‘两年前曾于题壁诗中提及,在此不多加赘述’,以明确自己对此策的原创身份。

    等他满意地收了笔,反反复复地审读了好几遍,杨庐也示意时间到,让人收卷了。

    最后一日考的,是只以记诵为工、甚至不需明了含义的帖经和墨义。

    出题范围也很明确,帖经只出自论语,墨义要么出自,要么是,因此只要是平时有用心笃学业文的,都不可能在这最基本的上面漏太多分。

    当然,平日分明倒背如流,却因临场状态太差,导致心生不宁地漏了在开头写上‘对’和‘谨对’,或是征引注疏不符的人,也不在少数。

    众所周知的是,除非是以诵经为主的童子特科,不然在正式贡举之中,帖经墨义所受到的重视,都是公认最低的。

    可以说,就算是在帖经墨义里全得了最上等的‘通’,也不可能弥补前两场的不足,更不可能凭此翻身的。

    因此,等解试彻底结束,陆辞一身轻松地走出考场时,早上黑着脸走进去的人,哪怕感觉考得还算不错,走出来时,也还是垂头丧气着。

    心理更脆弱些的,已经忍不住抱头痛哭,自知绝对落榜了。

    陆辞拎着装着文房的小袋子,大步流星地行过穿廊,直奔屋舍,竟是难得地不等晚一步出门的朱说他们了。

    见陆辞头也不回地疾走着,筋疲力尽的滕易钟三人,也仅剩有气无力地看着感叹的份,而根本没有余力和心